中国科学网手机版

中国科学网 > 产经 > 文章详情页

跨越八百公里护送“生命种子”

跨越八百公里护送“生命种子”

8月15日7点,南方日报讯,月亮还没落下,天已经出来了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护士长杨颖,带着蓝色的分娩箱,独自出发去广州南站。4个小时后,她将出现在湖南长沙,带着一袋爱心人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悬液,为一位濒临死亡的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。

一年前,杨颖加入了医院的“蒲公英”志愿者团队,成为一名“生命信使”。与普通快递员不同,她投递的是被称为“生命种子”的造血干细胞。

2020年12月,当杨颖第一次参加转运时,她“既兴奋又紧张”。坐飞机的时候,除了起飞和降落的时候,她都把箱子紧紧地抱在怀里,因为害怕飞机颠簸带来的不良影响。这一次,杨颖沉着谨慎,随身携带了一个笔记本,详细记录了护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。她知道,对于期待已久的受助者来说,送来的“货物”极其珍贵,代表着一种生命延续的可能。

当我们到达长沙时,已经是中午了,太阳很热。

4点20分,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髓移植病房,杨颖双手接过悬液,用蓝绿色无菌毛巾包裹,防止直接接触冰块,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运输箱,戴上体温计。

在离开医院之前,杨颖将一封感谢信和一份由接受者准备的小礼物交给了捐赠者。对一个陌生人付出一份善意,捐赠者获得了一份特别的幸福。

“娇贵”的造血干细胞需要精心呵护,运输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。在车上,杨颖用遮阳伞挡住阳光,防止细胞活性受损;在高铁站,她耐心地向安检员解释,骨髓液绝对不能用x光照射。

9点40分,胸前挂着一个投递箱的杨颖迅速穿过广州南站熙熙攘攘的人群。到医院后,她立即将“货物”送到血液科病房,并迅速完成交接。

做一名“生命信使”需要和时间赛跑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周明说,每一次运送都要安排得尽可能紧凑,让志愿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回“生命的种子”,争取最好的移植效果。

2点左右,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受者体内。周明说,“生命的种子”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,有能力在接受者的骨髓腔内“生根发芽”,最终产生全新的血细胞,患者将获得新生。

从天亮到天黑,她在广州和长沙之间来回奔波。当杨颖恢复健康时,她感到很累。但她说,“用自己的一天换取别人的重生,是值得的。”几年前,杨颖注册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她期待着“有人联系我,告诉我有个陌生人和我匹配,需要帮助”的那一天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 
 
 

分类导航


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网站留言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bgm1231@sina.com

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.kxwq.cn